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的福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对乡村金融的关切询问,深刻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为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商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植于农村,因农业而生,肩负着将信贷资源精准输送至农民手中的重要使命,须以金融服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与农民福祉提升机制的理论研究,为农商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的理论基础
农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供需以及福利经济学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为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一)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在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能够有效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农民福祉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农村金融供需理论
农村金融供需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取决于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平衡。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包括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等。而农村金融供给则受到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金融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农村金融供需的特点,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而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三)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关注社会福利的分配和提升。在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的过程中,福利经济学理论强调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通过精准配置金融资源,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此外,福利经济学还强调金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要求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避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社会福利的不公平。
从上述理论层面分析,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县域,熟悉当地资源禀赋和农户需求,能够更好地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其坚持“支农、支小、支微、支散”的市场定位,回归本源、扬长避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是有效提升服务“三农”适配性的关键所在。通过大力传承“挎包精神”,建立起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能够将金融活水送达农村经济末梢,为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支持农民增收提供强大金融“驱动力”。这不仅符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金融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更加均衡、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
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的现状与挑战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涉农经营主体实力较为薄弱,部分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等主体仍处于创业初期,整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
(一)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弱化了发展基础
目前,农村社会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乡镇主要劳动力、种养大户年龄集中在40至60岁区间,农业生产以种养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农业生产集约化、精细化程度总体偏低。农村社会原有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土地优势逐渐弱化,原本不足的产业劣势、区位劣势、智力劣势、治理劣势亟待补强。这种社会结构的失衡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带来了挑战。
(二)农村要素禀赋差异大增加了服务难度
乡村之间经济规模、产业发展、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决定了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基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支农惠农金融服务路径和模式,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产品。农村要素禀赋的差异性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采取整齐划一的服务模式,从而增加了金融服务的难度。
(三)农村资产价值变现难制约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估、担保、交易等平台,农村资产确权难、抵押登记难、价值量化难、交易流转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要素的重新组合,制约了涉农客户生产经营消费等方面的金融资源获得,乡村资源难以得到更大资金、更优管理、更高技术的深度开发。农村资产价值变现难不仅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也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信心,制约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备影响了经济金融深度融合
受农业经营主体合格担保品少、涉农客户风险计量难、抗风险能力差、农村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及增信渠道单一、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涉农贷款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总体偏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农贷款规模增长和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备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也影响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利于农村经济金融的深度融合。
(五)农村政策规划不系统削弱了政策工具实施效果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各类涉农奖补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的联动不强,使得涉农贷款投放的激励手段、保障措施不多;各类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的共享不够,使得协同打破信息不对称、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效不足,各部门、各机构支农惠农工作协同性、政策系统性仍待加强。农村政策规划的不系统性削弱了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不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农村金融资源精准配置与农民福祉提升的机制
服务乡村振兴、践行金融为民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金融机构要找准服务“三农”的有效路径,争做精准支农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切实履行职责使命,加快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业务体系、产品体系、工作体系,延伸服务触点,增强服务能力。这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效、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与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福祉的持续提升尤为显著。
(一)以支持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挖掘金融服务深度
一是支持“稳粮保供”,让农业更“稳”。重点支持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积极保障良田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需求,支持农机设备更新、农业科技应用,稳面积、提单产,推进“吨粮田”“吨半粮田”创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菜篮子”工程,全力支持生猪、油料、水产、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二是支持农业特色发展,让农民更“富”。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强县工程”,立足辖内特色农产品、重点产业,创新推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信贷产品,以产品带动产业,用产品连接上下游客户,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入股分红、劳动获酬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实现富裕。三是支持农业转型升级,让农业更“活”。支持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做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支持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等特色示范园建设,增加绿色品牌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和效益。四是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加强对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的金融服务,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红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非遗旅游以及休闲观光旅游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支持,加大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全面促进住宿、餐饮、旅游、建房等乡村消费。五是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让农民更“暖”。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特色种养基地,发挥产业、项目的脱贫巩固作用,“稳帮扶、稳就业、稳产业”,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以创新产品服务为切入点,满足乡村金融需求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需求状况,因时因地开发、推广更多更优的贷款品种。针对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粮食贷”“生猪贷”“油茶贷”“药材贷”“茶叶贷”“水产贷”;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探索推广美丽乡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针对农村流通体系创新和新的业态,开发“电商贷”“物流贷”“循环贷”“仓储贷”“小微贷”“小商贷”“民宿贷”;针对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家庭农场贷款、农民合作社贷款、“基地+农户”贷款;针对乡风文明建设和产业带头作用发挥,开发推广“先锋贷”“劳模贷”“能人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农户生产生活和消费特点,全面推广“农机贷”“汽车贷”“旅游贷”“教育贷”等消费贷款,促进农村消费繁荣。二是拓展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促进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加强以涉农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贷款服务,提升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在内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深化与农担、保险机构合作,推广“信贷+政府增信”“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等业务,有效补偿和分散贷款风险,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推广“两农信用价值贷”。针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抵押物不足,以及办理抵押登记难度较大情况,通过建立信用价值评估体系,对两类农业主体进行信用价值评级,以评级授信结果替代物理抵押授信额度,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匹配贷款资金,支持两农客户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增产增收。四是提升信贷服务效率。针对“三农”信贷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运用“301”模式(3分钟申贷、0抵押0担保0人工干预、一键式提款),优化贷款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服务效率。提高基层网点和一线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优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重心低、决策流程短、响应需求快的服务优势。适当下调涉农贷款综合利率水平,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和收费减免,确保涉农小微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三)以增强科技赋能为支撑点,提升资源供给能力
一是大力建强科技平台。充分运用第五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强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支撑。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市场需要、紧扣民生需求,大力开发契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线上服务场景,推动产品和服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提高对各类客户在家服务、线上服务、实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推进数字转型。以手机银行、线上贷款、线上服务、扫码支付为重点,一方面,加快现有各类信贷产品、支付结算产品的线上化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渠道,小程序、微信银行等产品为辅助渠道的移动金融门户,畅通水费、电费、社保、医保等缴费渠道。三是大力实施金融设施全覆盖。落实国家关于提高金融服务便民化程度、增强金融普惠性适配性的要求,大力推广扫码商户“店店通”、自助银行“镇镇通”、电话银行“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等“四通工程”和普惠金融网格化、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惠民便民服务工作站“四站合一”建设,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大力促进数字共享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合作开展涉农数据平台、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共建共享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域内广大农户、商户、小微企业、新农主体及农村新业态精准开展信用“画像”,精准开发“村民贷”“农户贷”等信用贷款产品,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五是大力延伸服务触角。为广大乡村居民送上印有客户经理信息二维码的“支农服务联系卡”,通过扫码服务,向各类乡村市场主体提供“点对面”“点对点”各类信息,推进金融信息、政务信息、商务信息、村务信息共建共享,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村、提供到户,建立健全多方信息沟通纽带。
(四)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关键点,凝聚服务乡村合力
一是落实村银党建互联。通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开设普惠金融政策讲堂等方式,加大村组对接联系,增强群众沟通互联,与村组共享资源、相互支持,实现基层组织上的深度融合,在履行金融职能的同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落实金融村官派驻。选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会农活、懂农话”的“五农”金融村官到村(社区)挂职,与村组社区加强联合协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服务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与乡镇村组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信用资源更紧密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各类主体更紧密结合,有效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活血、造血功能。三是落实金融为民服务。大力弘扬“背包银行”“挎包精神”,激励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聚集乡村振兴,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努力优化乡村金融生态,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和金融消费者维权保护,不断净化乡镇信用环境,以优良作风、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促进“三农”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达到新高度。
(作者为湖北咸宁农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宏金融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金融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参考文献:
①胡春麟.农商行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J].金融博览,2023(8).
②谷向阳,马峥,李华.关于提升县域农商行服务乡村振兴质效路径的思考[J].中国商论, 2022(5).
③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
④孙玲玲.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
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散户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公司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